· 唯一活躍在歐美歌劇和音樂會舞臺的華人男低音歌唱家
· 常與諸多著名指揮大師、歌劇院和樂團合作
· 橫跨從莫扎特到瓦格納幾十個角色
藝術成就
李曉良是一位備受贊譽的男低音歌唱家,活躍在世界各大歌劇院和音樂節的舞臺上。他已經演唱了他適合的所有角色。
演出足跡
李曉良常年合作的指揮家包括馬里斯·楊松斯(Mariss Jansons)、祖賓·梅塔(Zubin Mehta)、西蒙·拉特爵士(Sir Simon Rattle)、鄭明勛(Myung-Whun Chung)、唐納德·洛尼科爾(Donald Runnicles)、長野健(Kent Nagano)、托馬斯·內托皮爾(Tomás Netopil)、西爾文·坎布萊靈(Silvain Cambreling)、喬納森·諾特(Jonathan Nott)和曼弗雷德·霍內克(Manfred Honeck)等。
李曉良常年擔任巴登巴登音樂節的客座嘉賓,演出的曲目包括《女武神》中的洪丁(喬納森·諾特(Jonathan Nott)執棒)、《曼農·列斯科》中葛利歐的父親(理查德·艾爾(Richard Eyre)執導,西蒙·拉特爵士(Sir Simon Rattle)執棒),在巴黎國家歌劇院出演《游吟詩人》中的費蘭多和《唐璜》中的騎士長,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出演《納布科》中的撒加利亞、《帕西法爾》中的古內門茲(唐納德·榮尼科斯執棒)和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》中的馬克國王,在德累斯頓森佩爾歌劇院演出《麥克白》中的班科和《猶太女》中的紅衣主教,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和普拉西多·多明戈合作出演《納布科》中的撒迦利亞、在瓦倫西亞藝術宮出演《游吟詩人》中的費蘭多和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》中的馬克國王(祖賓·梅塔(Zubin Mehta)執棒)。
李曉良憑借豐富的音樂會曲目,還在眾多國際舞臺上有過精彩演出,如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在慕尼黑和琉森合作的《圣母悼歌》(馬里斯·楊松斯(Mariss Jansons)執棒)、在維也納音樂周和愛丁堡音樂節演出《佩利亞斯和梅麗桑德》中的阿科爾、在瓦倫西亞藝術宮(尼克拉·路易索迪指揮)和布達佩斯藝術宮(卡爾洛·蒙塔納羅指揮)演出羅西尼的《圣母悼歌》、與東京交響樂團在川崎合作馬勒《第八交響曲》(喬納森·諾特(Jonathan Nott)執棒)、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、維也納金色大廳和匹茲堡音樂廳,與匹茲堡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莫扎特《安魂曲》(曼弗雷德·霍內克(Manfred Honeck)執棒),在埃森愛樂音樂廳(托馬斯·內托皮爾(Tomás Netopil)指揮)和瓦倫西亞藝術宮(卡爾洛·利茲指揮)演出威爾第《安魂曲》、在法蘭克福博物館音樂廳出演《浮士德場景》中的靜默神父(由塞巴斯蒂安·魏格勒(Sebastian Weigle)執棒)、在中國臺灣與呂紹嘉合作演出馬勒《第八交響曲》,在薩爾茲堡莫扎特音樂廳演出德沃夏克《圣母悼歌》,在阿斯塔納參加斯卡拉歌劇院巡演合作了貝多芬《第九交響曲》(祖賓·梅塔(Zubin Mehta)執棒)、在漢堡國家
歌劇院演出《女武神》中的洪丁 (長野健(Kent Nagano)執棒)、在東京交響樂團合作演出《唐璜》中的騎士長(喬納森·諾特(Jonathan Nott)執棒),柏林喜劇歌劇院日本巡演中演出《魔笛》中的薩拉斯托羅,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劇院在意大利的巡演中合作了威爾第的《安魂曲》,在莫斯科大劇院出演《唐·卡洛》中的菲利普,以及在布達佩斯音樂宮演出德沃夏克《圣母悼歌》《漂泊的荷蘭人》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》(亞當·費舍爾(Adam Fischer 執棒),等等。
在今后的樂季中,李曉良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歌劇院演出《女武神》,在瑞士日內瓦大劇院演出《阿依達》、《納布科》,在德國漢堡國家歌劇院演出《魔笛》、《諾爾瑪》、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》、《麥克白》,在德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《西蒙·波卡涅拉》,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歌劇院演出《圖蘭朵》,在德國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演出《漂泊的荷蘭人》、《諾爾瑪》、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》,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節演出《圖蘭朵》,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和東京交響樂團合作貝多芬《第九交響曲》,等等。
藝術榮譽
他曾在眾多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,如慕尼黑ARD 國際音樂大賽、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新聲音國際聲樂比賽、日本靜岡國際歌劇比賽等。自從2001/2002 音樂季以來,李曉良成為了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和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的成員,在那里他演唱了幾乎所有男低音角色。2016 年11 月,他被授予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“功勛歌唱家”稱號。2018 還獲得「莫斯科國際專業藝術成就「Bravo」獎」。
教育經歷
李曉良生于中國,曾在在天津和北京學習聲樂演唱,師從韓寶林教授和黎信昌教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