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當今最著名的弦樂四重奏之一
·貝多芬250周年唯一獲選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貝多芬全集
·四位成員使用的均是百年名琴
·錄制的唱片榮獲過眾多國際大獎
藝術成就
1999年,這四位法國年輕音樂家還是大學生,他們經常一起在學校排練室切磋音樂作為消遣,這就是艾本弦樂四重奏的雛形。隨后,他們正式建團,在音樂界的影響逐漸擴大。
2004年,樂團在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,這標志著艾本弦樂四重奏樂團的崛起,在接下來的眾多比賽中都能看到他們取得佳績的身影。
他們不拘泥于流派,熱衷于嘗試不同音樂風格,但同時也始終保留鮮明的個人特色。我們無法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風格,因為他們是獨一無二的。他們可以將傳統曲目完美地與其它流派融合,基于自由奔放、不拘一格的風格,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艾本弦樂四重奏的音樂會以特有的銳氣著稱。他們魅力無限的演奏、詮釋傳統的新銳方式和勇于嘗試新形式的開放態度。
艾本弦樂四重奏現成員是皮埃爾·克隆貝特(Pierre Colombet,小提琴)、加百利·樂·麥加杜爾(Gabriel Le Magadure,小提琴)、瑪麗·齊爾曼(Marie Chilemme,中提琴)、拉斐爾·梅林(Rapha?l Merlin,大提琴)。
皮埃爾·克隆貝特使用的是制作于1680年的弗朗西斯·魯杰里(Francesco Rugeri)克雷莫納小提琴,十九世紀的查爾斯·圖爾特(Charles Tourte)巴黎琴弓。
加百利·樂·麥加杜爾使用的是制作于十八世紀中葉的瓜奈利小提琴,1845年的多米尼克·佩卡特(Dominique Pecatte)琴弓。
瑪麗·齊爾曼使用的是制作于1625年的馬塞勒斯·霍馬爾(Marcellus Hollmayr)菲森中提琴,上一任擁有者是馬蒂約·赫爾佐格(Mathieu Herzog)。
拉斐爾·梅林使用的是制作于1666-1680年的瓜奈利(Andrea Guarneri)克雷莫納大提琴。
演出足跡
古典曲目仍是樂團的基石:在本樂季中,他們將主要致力于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。2020年,樂團已確認要將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套作品搬上舞臺,以此紀念建團二十周年和貝多芬誕辰250周年。
2017/2018樂季,艾本弦樂四重奏將登上更多音樂廳的舞臺,如柏林愛樂大廳、布魯塞爾美術宮、巴黎愛樂大廳、維也納金色大廳、斯德哥爾摩音樂廳、紐約卡耐基音樂廳以及德國不萊梅音樂節、韋爾比耶音樂節。
藝術榮譽
2007年,樂團榮獲博萊蒂-布依托尼基金會(Borletti-Buitoni Trust)藝術家大獎。2007年至2017年,他們持續得到了博萊蒂-布依托尼基金會藝術家大獎的支持。他們的唱片榮獲過眾多大獎,如留聲機大獎、德國古典回聲大獎、BBC音樂雜志獎和現代經典獎。
唱片出版
艾本弦樂四重奏錄制過的唱片作品包括海頓、巴托克、德彪西、福雷、莫扎特以及門德爾松等等。2010年爵士改編唱片《幻想》、2014年與史黛西·肯特(Stacey Kent)合作的轉型之作《巴西》、2017年5月與米歇爾·波特(Michel Portal)合作的《永恒的故事》,均逐步奠定了樂團在室內樂界獨特的地位。2014年秋,由伊哈托(Erato)唱片公司發行了艾本弦樂四重奏與梅內海姆·普萊斯勒(Menahem Pressler)《九十歲生日紀念音樂會》巴黎現場實錄唱片和DVD。他們與菲利普·雅魯斯基(Philippe Jaroussky)合作的唱片《綠(法國歌曲)》榮獲了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音樂雜志獎,此外他們還發行了一張舒伯特唱片。
樂團還與馬蒂亞斯·戈爾內(Mathias Goerne)合作了藝術歌曲的唱片(由拉斐爾·梅林為弦樂四重奏,男中音和低音提琴改編),其中還包括舒伯的五重奏,大提琴為戈蒂耶·卡普松(Gautier Capu?on)。
媒體評論
2009年,艾本弦樂四重奏樂團演出結束后,《紐約時報》評論說“這支弦樂四重奏很容易變身為一支爵士樂隊。” 這場音樂會以德彪西和海頓開場,隨后是以電影原聲為主題的即興演奏,音樂家們自始至終都激情澎湃。